近日,缅甸中央财政部克钦邦政府正式宣布,自2025年3月27日起,东部省合法开采并长期库存的稀土矿将解除出口限制,允许合规货物通关。这一政策动向迅速引发全球稀土市场连锁反应,产业链各环节现货价格应声下跌,市场观望情绪弥漫。尽管当前下游新能源、风电等领域需求尚未出现明显波动,但供应端预期放宽叠加中间商抛货行为,短期内加剧了市场供需关系的紧绷态势。
从具体价格表现看,3月26日稀土产品价格已呈现分化下跌趋势。长江有色金属网价格显示,金属镝均价报211.75万元/吨,单日跌幅达2300元/吨;金属镨、钕价格则分别维持在60.25万元/吨和55.5万元/吨,虽未进一步下探,但成交活跃度显著降低。稀土氧化物市场同样承压,氧化镝、氧化镨钕等主流品种报价较上周末下跌约1.5%-2%,部分中小型贸易商为回笼资金,开始低价抛售库存。钕铁硼废料回收市场的观望情绪尤为浓厚,废料采购商普遍放缓询价节奏,导致废料价格与稀土原料价差进一步收窄。
此次缅甸稀土解禁对市场心理的冲击远超实际供应增量。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重要补充,缅甸北部地区长期存在通过非正规渠道出口稀土矿的现象,其供应量约占全球中重稀土市场份额的8%-10%。尽管本次解禁仅涉及已缴纳关税的合法库存,但市场担忧情绪已迅速传导至价格端。分析认为,缅甸政府的这一举措可能释放出两个信号:其一,该国正试图通过规范稀土出口秩序来提升议价能力;其二,国际压力下其稀土管制政策出现松动迹象。无论哪种情况,均可能改变中重稀土资源的全球流通格局。
从产业链传导机制来看,价格下跌压力主要来自供需预期的边际变化。供应端,尽管缅甸实际通关量仍需观察,但其恢复出口的可能性已削弱了市场对“资源稀缺性”的炒作逻辑;需求端,新能源汽车、消费电子等终端领域增速放缓,叠加二季度传统采购淡季临近,下游企业补库意愿持续低迷。此外,国内稀土配额管理政策保持稳定,主流企业开工率维持高位,进一步压缩了中间商的套利空间。多重因素叠加下,市场正从“政策驱动型”向“基本面驱动型”过渡,短期内价格或将继续承压震荡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事件或加速全球稀土供应链重塑。随着缅甸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稀土产能逐步释放,中国稀土产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持续增大。与此同时,海外企业对中重稀土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,技术突破与环保成本之间的博弈可能重塑行业定价体系。对于国内企业而言,在巩固冶炼分离技术优势的同时,需加快构建多元化供应渠道,并通过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,以应对全球稀土格局的深度调整。
【免责声明】: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删稿邮箱:info@ccmn.cn